丁毅《毛诗论札》:(4)论毛泽东词的文学史地位-乌有之乡-太阳成集团
一、豪放词的巅峰
确定毛泽东词的文学史地位,应把它置入词这一诗歌样式的发展长河中去审视。
词在晚唐五代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它的特质,即以闺阁女性为中心,去抒写儿女情怀,表现一种柔性的美,形成与诗不同的风格。所谓“诗庄词媚”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婉约则是对其风格最好的概括。
北宋以来产生的豪放风格词,与婉约词正好相反,豪放词应是表现男性的美。男性的美在历史上也有过各种表现形式,比较起来以征战疆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胸怀为最突出表现。
北宋的范仲淹以唐人的边塞诗入词,他的代表作《渔家傲》突破了婉约词一味表现儿女之情的局限,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但范的这类词很少,其余的仍局限在婉约词范围内。待苏轼出来,凭其文学天才,以诗为词,终于打开传统词学观念的缺口,把词从女性生活圈内解放出来,这是他开创性功绩。但大体说来,苏的豪放词不是正规社会人生的产物。当然不能太苛求于前人,苏轼的处境也只能做到如此。
南宋民族斗争的形势,个人的经历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辛本来就属于英雄豪杰之士,然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情怀在压抑的状态下转化为词。全部辛词可看作是英雄不能干英雄事业的愤慨之音!辛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七百年内没给豪放词得以超越前人的发展条件,辛词遂成为豪放派的宗主,竟无出其右者。
这种情况到了二十世纪则发生了变化。毛泽东以一代无产阶级领袖的身份带领军队南征北战,驰骋中国大地,赢得了一个国家,他创建的英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那一边打仗一边在马背上哼词的创作实践是苏辛不曾有过的,其江山英雄情怀高过古人,其词也超过了古人,确实是前不见古人,难见来者。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再现了祖国壮丽江山的广阔,借助于这广大空间展现了一代英雄的博大情怀,豪放词要表现的男性美——江山英雄情怀——在《沁园春.雪》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毛泽东是攀登上豪放词巅峰的大词人。
二、巅峰是怎样形成的
把毛词创作状况用图像来表示,可以看作长征前后一个高峰与六十年代一个次高峰,两峰前后还有高地与低谷,而《沁园春.雪》则居高峰之巅。若把全部毛词比作青藏高原,长征前后词作则如喜马拉雅山,而《雪》则是珠穆朗玛峰。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回答:1.为什么毛泽东能把豪放词推向巅峰?2.为什么他的创作高峰会在长征前后形成?3.为什么《雪》写在长征刚刚结束后?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立下了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读了一本关于拿破仑、华盛顿的传记后对人说:中国也需要一批这样的人物。我们把毛的这种意识称之为英雄情结。“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特别是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就使他固有的英雄情结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既保证他创建出了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也赋予他的词创作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先学词后学七律,自己认为词比诗好,事实也的确是如此。为什么这样?根本原因在于词中豪放派发展到辛弃疾时形成的那种江山英雄式的抒情传统为毛所认同,并继承发扬光大,研读辛词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辛的主张不为当时统治集团支持,故在面对祖国江山时总要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借以抒发自己的壮志,因而辛特别擅长登临怀古之作。毛词大多以地名命题,其优秀篇章也大都是登临之作,这种抒情方式应该是继承了辛,当然两人也有差异,辛是登临怀古向后看,毛则是登临憧憬未来往前看,总给人以希望理想之光。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词学领域开拓了属于他的领地,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世界。《毛泽东诗词集》中开卷三首词继承前人似多一些。《贺新郎》让人容易与婉约派中大量送别词联系在一起;《沁园春.长沙》抒发少年壮志,从词史发展看,缺少实质性突破;《菩萨蛮.黄鹤楼》则是典型的“稼轩体”;而《西江月.井冈山》将战争题材引入到词学领域,标志着毛泽东开拓出一条词学发展的道路。历史上岳飞应该是最有条件表现这种题材的,但他的《满江红》也只是对未来的战斗表示一下渴望之情而已;李纲、王以宁在词中写了战争,也都是展现历史上征战场面、历史英雄人物的气度,并无现实性品格。毛泽东的井冈山时期词作反映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或写一次战斗,或写根据地建立,或写行军,或写大规模战役,这些词无疑具有史诗的性质,不能不开创出词史的新局面。
还应该看到,这些史诗性词作在题材开拓的同时,有点忽略词体抒情特点,这应是在突破创新时付出的代价。当然井冈山时期也有抒情特色突出的成功之作,如《采桑子.重阳》《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这些篇什是典型的登临憧憬式抒情,并不是直接写战争。
既要写战争又要不失词体抒情特点,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难关,攻克了这一难关,艺术才会转入新的境界。艺术难关的克服靠的是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又有赖于生活提供动力,正是下一历史时期作者领导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转机。
长征使词人固有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充分体现。长征前“左”倾领导者排挤毛泽东,将红军引入绝境。长征路上,全党全军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也找到了实现自己英雄壮志的舞台。毛泽东后来讲到长征时说道:“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1)可以想象出毛泽东在长征时表现出怎样的英雄气概。遵义会议确定了毛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作为词人主体,既是个体的“我”,“我”又是群体英雄的代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践者。毛泽东英雄情怀抒发至此进入自由王国。
人生境界的变化必然导致词境的变化。井冈山时期战争词创作以客观再现对象为主,表现的是英雄群体的意识,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不见词人主体之“我”。长征路上涉及战争的词却如黑格尔所说“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2)这些词克服了井冈山时期反映战争则失去抒情性的不足,解决了题材与体裁之间的矛盾,词艺进入成熟阶段,这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代表。就反映战争而言,这首词应为绝唱!它不像前期同类词客观写战斗如何进展,而是摄取与战斗有关的意象战马、军号与自然意象西风、霜晨月等组成“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议论方式把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即全篇之“意”揭示出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最后两句境界之雄伟远远超过相传李白同调词作相应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片”。无怪乎几十年后作者认为这两句“颇为成功”,就在于雄伟的艺术境界显示的是人生境界的雄伟啊!其他诸如“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无不如此。
长征使词人完善了属于自己的意象世界。袁行霈先生指出:“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3)毛词中意象甚多,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莫过于山了。长征路上多山,长征词篇篇写山,有的甚至干脆以山命题。为什么毛泽东对山那末情有独钟?他不是不仅仅越过“千山”,而且也渡过“万水”吗?这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毛泽东在韶山山区长大,小时拜认一巨石为干娘,自来对山石有亲切的认同感。在进城前毛与战士有一次关于山地平原优劣的争论,毛说:“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取得今天的胜利,这一切都是在山区和边沿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的。”(4)的确,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就是在千山万岭中形成的。可以看出山对毛早期意识形成、理论确立、审美取向规定起了何等重要作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爱写山了。
认真研读毛泽东的词,可以发现,山在不同阶段所起作用也是不同的。井冈山时期是作为战斗环境出现的,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等等,基本如此。在一些抒情篇什中,山是作为景物描写出现的,如“万山红遍,层林浸染”“装点此关山”“会昌城外高峰”等等;而到长征时期山才具备了个性化色彩,完全成为作者英雄人格的化身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六字令三首》,表面写山,实际是分别写英雄形象之高大,战斗豪情之浓,拯救天下壮志之不凡;在其他篇章中,“苍山如海”实写出英雄胸怀之广阔,“六盘山上高峰”写站在高峰之上英雄必胜信念,《昆仑》中山的作用因主题表现较为复杂,山则反衬词人壮志之高。这些山的意象,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人格与词格。
长征为英雄提供了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个大舞台,长征路上千山万岭为词人提供了意象来源,毛泽东把豪放词推向巅峰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沁园春.雪》写在长征结束后更是令人深长思之。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发出了英雄的誓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魄,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里把抗战必胜、建设新中国、让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即毛泽东要完成的英雄业绩完全展示出来了。如果说一年的长征磨难炼就了英雄意志,摆在面前的历程才是创建英雄业绩的道路,长征时激发起来的英雄壮志要在未来的抗日战争中去实现。这是英雄创造光照千古业绩的机遇,也是引发创作千古绝唱的契机,《沁园春.雪》在1936年2月东征时创作出来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的登临憧憬式艺术思维特点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这颗艺术之巅的明珠至少在下列方面是前无古人的。
1、揭示出一个最深刻的主题。作者自注:“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作者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仅反封建主义,还有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所谓推倒三座大山,这首词的主题应将上述内容全部包括在内。
2、展示出一个最为深远的意境。标题为“雪”,似写雪景,细思之并非仅仅如此。权延赤在《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中写道:“生活中的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首‘雪’的诗,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姿多彩。”雪的光明鲜洁、晶莹发亮,正是毛一生追求理想精神的外化,这首词写雪中的中国北方大地,实表现他对未来新中国的憧憬心态。而“长城”“大河”这些体现中华民族历史的意象,更是将词人的民族感情表现出来。所以这首词给我们展示出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其意境雄阔深远无人可比。
3、江山英雄情怀最充分抒发。上片选择一个最高的观测点,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可以说展示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大空间;下片由空间转向时间,即对二千年的封建社会给予总结评价,最后让无产阶级登场,即当今的英雄超出所有古人,只有今天的“风流人物”才配得上如此多娇江山,江山英雄情怀至此作出了前无古人的最充分体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动荡,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顶住了重重压力,在胸中又一次鼓起英雄豪情,他的词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峰。由于大家所知的多种原因,毛泽东晚年的事业未能辉煌,这一个创作高峰也不能与前一个相比。
三、站在巅峰旁一瞥
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机遇推出了毛泽东,他集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像他这样的文化巨人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空前的。毛领导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在这大规模的军事转移中,毛带领红军高扬无产阶级的英雄精神,此种精神体现在骑在马背上哼的词中,他唱出豪放词的最强音,登上了词学的巅峰。
那末,怎样认识毛词的文学史地位呢?这里试图运用历史比较法,将毛泽东与相似历史条件下的一些词人相比较,看其他地位与影响,也许能够得到较为深刻的认识。
就词本身来看,李清照将婉约词推向巅峰,其成就后人难以逾越,李遂取得婉约派宗主的地位,后来此派作者只能在此水平下徘徊。而豪放词到辛弃疾仍留下发展余地,毛泽东在此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完成了前代豪放派未竟之业。
就词所具备的诗歌形式看,比起“五四”前后兴起的自由诗,词固然是一种旧形式,由于毛的思想高超,遂使旧的形式恢复了无限生机。表面上看毛确实让词这种古老的诗歌样式起死回生了,是否这一旧的诗歌样式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呢?这并不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像曹操在建安时代写四言诗,曹的这类诗已成绝唱,建安时代毕竟是五言诗时代啊!如果抛开诗的形式从另一方面看,曹操却又是建安文风的开创者。
从时代精神着眼,像曹操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一样,毛泽东也开创了一个文学史意义的毛泽东时代。张炯说,“一代诗风是一代历史土壤的产物。现代中国从贫弱的受凌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过人民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从而使一个伟大民族重新站立起来,雄视整个世界并阔步向光明美好的未来迈进,这样的时代一定要产生豪迈奔放、刚强磅礴的诗魂。毛泽东是这种时代诗魂的代表,他的诗风影响于当代乃至后世,是理所当然的。”(5)此论甚是,极其深刻。建国后的诗坛正是如此。大家公认贺敬之与郭小川是新诗的代表,他们都是接受毛的影响成长起来的。郭小川的诗以豪放雄浑见长,他自己就说过,要写诗,必须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诗词。(6)他主张诗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这正是毛(诗)词的风格。贺敬之写诗充满了乐观昂扬的豪迈气概,他说:“在这无限广阔的世界上,诗人不是一个冷冷淡淡的客人或多余的人,而是主人。他自信能掌握这个世界的命运,为这个世界而创造,而斗争。”(7)贺敬之的诗表现出人民的自信心、力量,正是发扬了毛词中的英雄精神。毛泽东是开当代诗风者,他的诗词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应当是当代诗史的最辉煌一章。
从所处历史地位看,毛泽东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有类于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毛泽东在创建一个新制度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克比教授在《毛泽东,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一文中断言:“在中国,离不开毛泽东,毛不将是一个人,它是一种民族精神。”(8)毛泽东代表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在带领中华民族站立起来时,在恶势力面前表现出的铮铮硬骨与傲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精神的确认:“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9)毛词中的精神与鲁迅是相通的。毛泽东爱强调一个“斗”字,在中国人民受苦受难时,不斗行吗?毛词所体现的这种民族精神,将继续鼓舞一代代中国人。
毛的英雄气概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美。我总认为毛泽东还在追求一种超然的人格美,似有某种魏晋风度。他手不动钱,以钱为不洁之物;面对外国人扪虱纵谈天下大事;飞机把炸弹仍在他身边,端水的碗丝毫不动,手拿弹片戏说能打两把菜刀,等等。他不拘于眼前的得失,想到的是未来,坚信事物总是走向反面的辨证法则。他既是现实主义者,更是理想主义者,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视强大敌手为纸老虎,因而在他身上总体现出一种人格上的魅力,即是那种雄强之极的美。对手越强大,他越精神倍增,诗情大发。长征路上他几次病得与死神接近,仍能指挥战斗克敌制胜,而且战斗结束不久躺在担架上即能哼出词来。自古以来能在这种情况下写词的,恐怕是第一人。所以我们认为毛泽东是在新的条件下,在新的世界观基础上,重新并发展了中国人对人格美的最高追求。
人格表现为词格。历史上陶渊明曾是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者,他不堪官场对人格的扭曲,为尊重个性坚决走向农村,超然事外,深入玄境,在朴素的农村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陶与毛相比,一消极,一积极;一逃避,一进取。陶诗与毛词比,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毛在惊险斗争中屡出佳句名篇;陶诗平淡,毛诗壮丽。陶渊明对待人生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在古代中国独树一帜,其诗格亦独树一帜。陶诗所创造出的平淡艺术境界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美学理想,成为美学史的重要篇章。毛泽东对待人生的态度与陶渊明正好形成对立的两极,“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所显示的正是这种境界。对此种词格,李泽厚早有说明,他说:“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空前壮丽的意境,也就只能产生在现代激烈艰苦的战斗生活的深刻体验中。”(10)毛泽东处在二十世纪初,当人类历史上以消灭剥削制度为宗旨,以创建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显示其向旧制度挑战的人生境界时,他的词即艺术地概括了这种人生境界,创造出一种壮丽意境,揭示出一种新的审美原则。毛词所显示的壮丽的美学理想应是中国美学史上的新篇章。
注释:
(1)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 黑格尔:《美学》3卷下册191-192页。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66页。
(4) 参见陈贵斌《把握历史趋势的伟人》。
(5) 张炯《在巨人的光环下》第116页。
(6) 参加杨匡汉等著《战士与诗人郭小川》。
(7) 贺敬之:《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文艺报》,1958年第6期。
(8) 转引自庄传伟、李红喜著《毛泽东,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0) 李泽厚:《意境浅谈》。
《党的文献》1997年4期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太阳成集团的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