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44118太阳成城集团

老金大散文|京华三部曲续鉴《攀上高山的灵魂》第三卷第三章 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乌有之乡-太阳成集团

老金 2022-02-17 来源:乌有之乡

  第三卷第三章  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瞬间十一级,快成台风了。我想上街,一脚刚踏出楼门,狂风就把我斜斜地吹回了楼道。没成想,今天一大早,太阳就跳了出来,满脸通红。没有灿烂的朝霞,大风把云刮走了。没有朝霞,世界就不绚烂。世界不绚烂,就没有意思。

  没成想,大白天的,柳黪灵魂就来了,光有声音,看不见身影。呢喃私语就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与朗朗蓝天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村合作化。当然了,你有可能看不见,但是我看见了,灿若满天朝霞,宏伟壮观,绚丽光焰万丈。当今,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无一不是莲叶田田的村庄,或许也有产经到家的村庄,但都已经回头是岸,重新实践集体化模式。听见柳黪灵魂这么说,我就觉得这个灵魂性格真够犟的,无时无刻不忘宣传他的绝对主张。但是我还是有了异样的感觉,抬头仰望天空,宛若金榜,一行行一排排,密密麻麻,一水水儿的楷书柳体字。初看,恍惚是全国百强村名单,让我感觉惊奇;仔细再看,便让我不可思议。

  金榜上,全国百强村名单,无一不是集体所有制,让人惊叹。而更让人惊讶的是:百强村喜欢扎堆儿,两千多个县,要不没有,要不一个县有好几家。这是怎么回事儿?是资源聚集的结果还是思想影响的结果?再看再想我就做出了判断:是思想影响的结果。先进思想影响先进思想,先进人物影响先进人物,带头作用影响带头作用。反之,落后思想影响落后思想,落后人物影响落后人物,落后作用影响落后作用。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聚合作用。在先进的人群里有几个先进人物的帮衬,在落后的人群里有几个捣蛋鬼捣蛋。难道人真的和蚂蚱一样,踹踹腿就能产生信号,就能互相影响?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七千多个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队,集体经济发育状态普遍良好,发展势头异常强劲,各种设施建设、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抓得扎实,干群关系十分融洽,社会风气非常高尚,村村呈现出了让人赞叹不已的新风新貌。

  闻名遐迩的周家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走集体发展的道路,面貌焕然一新。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人民公社的体制,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公共福利。全乡从1982年开始,逐步兴办了十项社会福利事业: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津贴;65岁以上连续工作20年的农民干部实行退休制;建国前老党员享受养老津贴补贴;65岁以上无儿无女的老人,集体负担生活费用;倘若患了病,集体派人伺候,负担医药费;军属每兵每年发放4500元优抚款,烈属除了国家补助之外,每人每年集体再补助1800元;残疾人由集体负担生活费用,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作。全公社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所有学费由集体承担。目前,全公社农户都住上了造型各异的小别墅,房间摆设全是新式家具,其他还有自来水太阳能各种家用电器。周家庄成为乡村里的城市,城市化的乡村。

  要问什么地方的人都有钱,许多人会说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深圳人有钱。否。即使特大城市也并非人人都有钱,在那里还有不计其数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倘若非要说哪个地方人人都有钱的话,我们就只能把眼光投向神州大地,在富裕起来的村庄里面寻找,在那些个地方,几乎人人富有,户户小康。

  很多年前,华西人就富裕起来了,号称天下第一村。到了21世纪,华西家家住别墅,人人开豪车。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西建了一座高塔,金碧辉煌,高耸入云,人们登高望远,感慨连连。但是,华西人太有钱了,2011年,每家每户出资一千万元,共计三十亿元,建造了新地标——龙希国际大酒店。要说谁最有资格炫富,非富裕起来的农民莫属。龙希大酒店有一百层高,虽然华西塔已经不矮了,但还是没能够着它的屁股蛋儿。天下第一村就是霸气。

  其实,在神州大地,这样的村庄不只华西村一个,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华西村,当下没人能说清楚。江苏西塘,浙江杭民,山东南山,全国大约有八千至一万个高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从沿海南山村到西北边陲达西村,从云南福保村到黑龙江兴十四村,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农村集体经济典型。

  南山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东江镇,曾经是鲜为人知的穷山村。南山村从前叫宋村,1987年宋村55户人家年均收入超过百万。1994年宋村吞并附近11个村庄200户人家,户均达到200万,家家住别墅。2001年,宋庄改名南山村,村办南山企业集团进入了全国五百强,拥有子公司60多家,其中南山铝业挤入全国有色金属业前茅,纺织业名列全国村镇第一。2016年铝业收入达到132.28亿元,总资产426.85亿元。目前南山村开发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16万,销售总额500亿。南山村拥有全国第一家村办五星级南山国际饭店,全国第一家村办大学南山学院,全国第一家村办航空公司。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农民最富的村庄。社会普遍认为,南山村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它的发展经验对全国农村的发展建设,实现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必讳言,南山村走的这条道路,其实就是毛泽东主席早在1967年做出的“五七”指示中所构想的道路。

  南山村在发展中总结出这样几条宝贵经验:一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扩大就业空间,实行多种行业并进,走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解决了南山村数千人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三万多名外来劳动人员。二是共走富裕路。以较高的劳动分配加全面的福利待遇,保障全体村民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目前,全村1827户村民住进了别墅,2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轿车。三是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五级教育体系,解决农民最为头痛的教育难问题。完善图书馆、医院、体育场、影剧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村民的文化卫生要求。最重要的是,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高水准的老年公寓,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南山村将农民“加成”与养老金紧密联系一起,现在的“加成”在将来以养老金的形式每年以“加成”总额的百分之一的比例发放退休职工。

  “南山奇迹”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走集体化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然在广袤的农村可以产生周家庄、南街村、华西村、刘庄村这样的能够因村而异,因地制宜,在到户的严密包围之中煌煌地焕发着耀眼的异彩,这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具有极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比照某些精英理论,我们是不是可以扩大研究探索建立这样的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体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强大优势,调动每一个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两极分化,既不暴发,又不贫困,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平心静气,安心就业,让全社会家家安居,户户富裕,让群众衷心拥戴,让社会完满和谐?

  美好的愿景,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是站在海岸遥望大海已经能够看见桅杆的航船,它是站在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阳,它是躁动母腹已经成熟将要出生的婴儿。这样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可以让老百姓期盼吗?可以让经久不衰的催人奋进的红歌再唱起来吗?这样美好的前景难道不令人振奋吗?

  这是华夏亿万农民的殷切希望,这是宇宙银河里的柳黪灵魂们的殷切希望,这是杨树榛灵魂们的殷切希望,这是刘樾灵魂们的殷切希望,这是卢桂铭灵魂们的殷切希望,这是无数为革命奉献了鲜血和生命的先烈们先辈们的殷切希望,这是已经攀上宇宙高峰的众多的灵魂们的殷切希望!

  壹

  走自己的路,泰山压顶不弯腰

  雷金河是幸运的,周家庄也是幸运的,如果遇上的不是李尔重,如果遇上的是那位比李尔重还要大的领导,如果遇上那个敢为到家跳万丈深渊的大领导,如果遇上那个遇见集体化就说又退回去了的大领导,就不会有今天的雷金河,就不会有今天的周家庄人民公社(乡)。历史冷酷无情,却又悲天悯人,在关键时刻睁开眼睛,为雷金河为周家庄也为广大农民打开一扇光明灿烂的大门,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到集体道路的优越性,用极其生动的现实,阐述了极其简单的道理。站在天上的柳黪灵魂,不无感慨:美,完全因为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而闪光;恶,完全因为魔鬼有一颗丑陋的心而作怪。善终究要战胜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最后的一个人民公社的前行实在不容易,周家庄人的艰辛与果敢的确让人钦佩,且不说周家庄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提醒,且不论周家庄今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至少从1952年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浓墨重彩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富裕之路描绘了光明灿烂的前程!

  2007年10月10日上午,李尔重又一次来到周家庄。周家庄党委书记雷宗奎及其党政班子成员,向老省长简单地汇报了情况,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自然不必过多重复。李尔重极为关注周家庄的前程,听罢汇报,李尔重前往周家庄乡政府旁边的陵园。他瞻仰了周家庄抗日战争烈士墓碑之后,就又久久地驻足老书记老乡长雷金河同志的纪念碑前。纪念碑的正面有宋平同志的题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金河同志;背面有李尔重的撰文。注视碑文,李尔重回想起与雷金河同志曾经的交往。

  1979年12月26日,正是产经到家之风盛起之时,李尔重前往河北省担任省长之职。上面虽想一刀切,怎奈省市第一书记颇有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写明依照群众要求和满意度决定产经到家这样的字眼,即所谓半开门。而实际操作,重量级人物仍以家与不家为标准。到了下面,有人就拿这个标准当令箭,谁敢求实就抡圆棍棒横扫,有的社队不愿意跟风就强拆。河北晋县周家庄公社反应最为强烈,坚持统一核算。公社书记雷金河跑到京城请杜主任到公社实地考察。让人遗憾,杜主任有标准。雷金河不屈服,径直找省长李尔重。李尔重做过调查,有了基本了解,就问:你能保证年年增产吗?你能保证社员年年增收吗?雷金河拍了胸脯。李尔重说:既然这样,公社就不要撤了。后来,李尔重自撰年谱说:有人说我反对到家,其实不然,我反对一刀切。既然探索新道路,就要尊重群众的选择。周家庄公社在耕种、灌溉以及福利、教育等方面成龙配套,强行拆散对发展极为不利。

  遥想当年,有人抓态度,诟病李尔重,跑到纪委领导面前告黑状,把尊重群众当成罪孽。常委激烈争论,有人又以不积极攻坚,指责李尔重不保持一致,唱反调。最终争论双方同时调离,但李尔重不遗憾,因为他选择求实态度,尊重群众意愿,为燕赵大地留下了三百家不同级别不同形式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特别是周家庄,全体社员在1982年举行了公投,一致选择了共同富裕集体致富的道路,还摁下了数千个红手印,只不过没人有胆量敢做宣传罢了。

  经此一事,雷金河与李尔重,因为理想,因为实事求是,成为了至交和挚友。从此,李尔重时时牵挂周家庄这个全国唯一的人民公社,关注他们否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考验,关注他们能否行稳致远。每隔几年李尔重就来周家庄考察,看看这里的农民,看看集体经济的进步和发展。1988年,李尔重留下了这样的殷切期望:集体主义,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共同富裕。1994年,李尔重又情深意长地留下了这样的嘱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管风吹浪打,代代坚持不懈。

  上一次,李尔重到周家庄是1999年春天,李尔重察觉雷金河同志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就一面请医生给他治疗,一面担忧公社的发展。不幸终于在2001年12月29日发生了,雷金河同志与世长辞。周家庄人悲痛,写下了对联:爱国家爱人民大家怀念老社长,有工做有饭吃群众拥护集体化。李尔重更是沉痛万分,挥笔写就千言悼文:送别老友雷金河。文章呼唤:希冀雷金河之后,有新人接替。两万百姓一定会产生新的雷金河。因为周家庄再创未来需要新生代雷金河。老人垂暮,胸怀广远,胸有百姓。你的老友虔诚送你,你的风范永驻人魂,你的实践永存人间。

  周家庄是典范,又是希望,耄耋老人情深义重,百般希冀,要对周家庄党委,周家庄人民,扶一把,送一程,建言献策,敲钟提醒。老人与周家庄始终保持书信往来。老人在2002年8月7日的信里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同志们:周家庄公社的历史,应有人专写,最重要的是从思想路线上认识成果的来源,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力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其意义就在消灭剥削共同富裕,而以剥削为前提的私有化生产关系绝不会实行这一方针。周家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千万不能更改。一旦脱离这条轨道,我们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将来我们会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我们不要怕,要像金河同志那样运用思想武器,结合实际,找出正确措施,朝着我们最初认定的目标前进。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我们一定能胜利发展。

  李尔重在2002年8月11日的信中说:今后,党委要加强学习《共产党宣言》《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合作社》《实践论》等文献。干部要制订学习计划。有文化的同志还要认真学习《论巴黎公社》《论左派幼稚病》、《两种策略》、《国家与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这些理论是行动指南,是准绳。丢掉实事求是不行,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典籍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当招牌更不行。雷金河同志的优点就是吃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共同富裕。因此他以准绳指导实践,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绩。他的学问比许多所谓专家大得多。党委同志必须这样认识,雷金河精神会给我们以帮助,从中得到智慧和力量。我念的书比金河多,但许多地方我赶不上他。从雷宗奎起,全体党委同志要切实发扬金河精神,不要企图离开周家庄去做官,能领导六个村庄两万多人走在社会主义大路上,就百年大功。报纸上不登载,人民也会记得清清楚楚。记住,千万千万,如今的官做不得。

  李尔重在2004年5月30日给周家庄的信中说:养奶牛,在你们那里大概只能圈养,不能放牧,这就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饲料要搞好。如果能自己制造最好。第二,饲养场房要科学,进出要消毒。饲养员要有科学指导。第三,建牛奶加工厂要建现代技术的工厂,机械挤奶,蒸汽罐消毒,可以制成酸奶牛奶可可奶等软包装。

  李尔重在2005年2月5日给周家庄的信中说:你们已经看到企业发展慢了,要努力前进,这很好。与南街村联合也很好,我赞成。发展高科技和大规模经营,像南街速食面那样占领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南街村以农业为基础,保证粮食自给,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规模企业,值得每个农村集体学习。他们的速食面生产线是榜样。你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高科技大规模现代化企业,千万不可以满足那种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

  都说物以稀为贵,可是到底什么物最稀罕最珍贵?别人怎样认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柳黪灵魂怎样认识,他说世界最珍稀的物不是器物,而是思想。又说最珍贵的思想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思想,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思想,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然后又运用到实践,且获得实践再次证明的思想。又说掌握了这种思想又运用到实践的人,被我们称之为强人。强人强在哪里?强人强在意志品质,强在坚持真理,强在理论联系实际,强在实践出成果。又说河北晋州周家庄雷金河就是这样带有强人色彩的极其倔强的强人。过去,柳黪灵魂说话从不绕圈子,今天却绕起圈子来了。我不尿他,看他能怎么着。不过,这不能怨柳黪灵魂。有一段时间,他跟着大人物跑,难免沾染上大人物的一些陋习。但是,柳黪灵魂也有他自己的优点,知道有错就改,不像某些大人物明知自己错了却坚决不改,不知道和社会犟哪门子劲儿。柳黪灵魂不同,我刚和你们这样说说,他马上就改了,又变得坚定了。他说雷金河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村民坚决抗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带领农民坚决合作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带领社员坚决行走共同致富道路。雷金河同志称得上革命家,就是因为他意志坚定,勇气非凡,知行合一,把握实践,因而才能领导被人称为最后的人民公社,证明人民公社具有私有制无法比拟的绝对优越性,成为历史上的传奇。

  雷金河同志在1943年就参加了革命,翌年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他手持双枪,孤身独闯敌伪炮楼,宣传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教育伪军早做打算,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伪军点头哈腰,像个大虾米,一张嘴就是一串的是是是。雷金河同志大智大勇,心满意足,带着胜利的骄傲,带着豪迈的情怀,带着灿烂的笑容,乘着大风,双脚如轮,眨眼之间就消失在茂密的青纱帐里。

  雷金河同志大智大勇,盼了多少年,终于盼到了胜利,但是新形势和新挑战出现了。虽然封建制度被亿万农民推翻了,可是广大贫苦农民仍旧处在不利地位。1948年6月调查,晋县全县45924户,每户平均占有耕地15.56亩,雇农只有9.11亩,贫农只有10.45亩,而富农却有29.09亩,地主却有25.58亩。富农与雇农户均占地数量比为3.19:1。按实有人口计算,雇农人均占地3.15亩,贫农人均占地2.90亩,中农人均占地3.70亩,富农人均占地4.61亩,地主人均占地4.20亩。数量上多就多吧,在质量上富农地主的耕地也比雇农贫农的耕地好,雇农的好地只占20%,贫农的好地只占25.5%,而富农的好地占到了43.3%,地主的好地占到了49.5%。好地多还不算,如果与地主富农比生产工具,贫农雇农就更不行了,平均1.6户才能有一头牲畜。如果遇上灾害,条件较好的农户还顶得住,而那些劳动力不足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户就不得不靠出卖土地缓解困难。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趁机发展,新富农也出现了,两极分化急速加剧。发展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成了雷金河同志的信念和选择,周家庄人顺应社会主义新形势,组织互助组,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最终建立了人民公社,集体化让贫下中农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

  自然灾害,不讲道德,人民生活刚刚好了一点点儿,它就来裹乱,而且一连气三年,不是发大水就是下冰雹,要不就干旱,农田冒火,土地成了乌龟壳。要不就闹蝗虫,满天价飞,把庄稼吃得片甲不留。那几年自然灾害真叫厉害,连周总理都说他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北边那个满脸毛的邻居就更招人恨了,跟脚凑热闹,敲门逼债,苹果套圈,皮衣吹毛求疵。另外,有人搞浮夸,有人放卫星,农村集体经济发生了困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但是周家庄呢?他们却做到了交足公粮,留足口粮,社员衣食无忧,骡子大马个个膘肥健壮。公社还投资了十一万元兴办农电,农业生产、社队企业全用上了电力,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不少人家还买了话匣子,听新闻听歌曲听话剧听电影剪辑。人民公社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美好景象。可是谁又知道那一年咋就刮起了产经到家之风呢?三令五申,非要到家不可。这股风刮得邪乎,把人民公社搅得稀里哗啦,难觅踪影。周家庄人民公社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雷金河同志火烧火燎,社员们如焚如烤,看看今天的面貌,回顾三十年的发展,两万多人都觉得不能分家,分家就是害人!1979年底,周家庄公社不但还清了前几年的债务,还积累了161万元公积金。可是谁都想不明白,全公社人均分配达到了500元,人均口粮达到了550斤,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一律免费。老人60岁退休,还有退休金养老金。这不是挺好吗?为啥非要产经到家呢?

  雷金河同志是老革命,老革命的初心就是让全体社员共同富裕。雷金河打鬼子坚决,打蒋介石坚决,办农业社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更坚决,人称老坚决。现在又需要雷金河坚决了,他让全体社员讨论到家还是不到家,社员没人同意到家,全社3055户人家,都按了红手印,表示坚决不分家。雷金河的眼睛红了,心一横,豁出去了,这可是全体社员的想法呀,这可是关系全体社员的切身利益啊。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上的,需要落实到手上脚上。他四处奔波,找领导,找主事的,结果都没用。最后雷金河找到省长李尔重那里。省长倾听了他的意见,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省长尊重群众的选择,问了雷金河几个怎么办?雷金河拍了胸脯,做了保证:钱在银行,粮在仓库,今年不到家,明年社员收入超过到家农民,即使颗粒无收,每人仍旧可得500块钱600斤粮。雷金河的坚决保住了最后的人民公社。雷金河用实践证明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为全国农民树立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周家庄人民公社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乘风破浪,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势,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农业科技化,朝着生态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工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发展的一朵奇葩。盘点三十几年的发展,最后的人民公社交给劳动人民一份让人称赞的美妙答卷。2019年6月,有人造访周家庄,走了一圈,形成这样的概念:周家庄乡和几十年前一个样,始终坚持土地、工厂、大型机械设备等一切不动产和大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一万亩优质麦田,四千亩葡萄园,三千亩梨果园,一千亩苗圃,全是大片相连,看不见到家村庄的那种横七竖八农田零碎的场景。大型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在广阔田间的收割场面,给人以惬意的感觉。全体社员牢记雷金河老书记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户后退;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受罪。

  周家庄的干部和几十年前一个样,从公社到生产队全都不脱产,和社员一样下地,一样劳动,一样挣工分。记者预约采访,可是公社主任,噢,现在称呼乡长,仍旧按规定去田间参加劳动。记者提前了,乡长接了电话赶紧从田间往办公室跑,弄得一身大汗。

  周家庄的干部和几十年前一个样,绝不用公款请客吃饭,尤其不请上级领导吃饭。接待朋友自己花钱,就是上级发放的奖金也不往家拿,留在公社用作接待费用。

  周家庄人从不跟风,因此浮夸风在这里没能刮起来,共产风也一样没能在这里兴风作浪。尽管到家风分家风犹如雷霆风暴,但是到了这里也不得不风停尘落。如今周家庄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几十个亿。记者问有没有向银行举债贷款,回答没有。问为什么?回答借来的钱,一旦出了问题,无法向老百姓交代。这话简单朴实,却体现了周家庄人的境界。

  集体经济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不可动摇的基础。历史证明,它具有私有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近三十几年来,周家庄农工贸齐头并进,已有九家大型集体工业企业,还有许多已经形成规模的农贸加工、养殖基地和文化服务业。1981年,家家户户用上了免费自来水,1982年,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养老津贴,孤寡老人实行了五保福利政策。所有村民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以及住宅等多种补贴和福利。

  周家庄实行了最大范围的集体公有制,全方位覆盖村民的福利待遇,集体所有制一直发挥着制度性优势,尤其在扶贫防贫方面表现极为突出,无须国家资助。在周家庄,王敬棉家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一家四口,她的丈夫在37岁时意外摔断腰锥,瘫痪在床30多年,大女儿40岁,智障,小女儿30岁,脑瘫。女人可怜,王敬棉更可怜。女人已经67岁了,她要养活全家,她的瘦弱的肩膀,怎能扛得起这样的困难。有一位作家说,当今这个时代,一粒灰尘落到老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大山。但是王敬棉面对的困难并非妄说的灰尘,而是瓷瓷实实的现实困难,那不是站海边可以美滋滋遥看的风景蓬莱仙岛,那是高耸万丈的泰山压顶。但是王敬棉非常幸运,也可以说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她们一家生活在周家庄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社会主义的周家庄,王敬棉一家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就可以衣食无忧。生产队为了照顾她,让她在旅游景区喂孔雀。去年一年,她一个人靠工分就拿到了两万多元。再加上夫妻俩人都过了65岁,除了享受国家发放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外,还享受了公社发放的养老补贴困难补贴等好几项福利。生活不用发愁了,人的精神就清爽。作家周喜俊的代表作是《当家的男人》,这回她面对的是女人,因此她想象不出来,在这样沉重的家庭压力下,一个67岁的女人,会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当她在景区农家小屋见到王敬棉的时候不由得大吃一惊。她看见女人两眼发亮,喜气洋洋,步态轻盈,说话爽朗,根本看不出她还有什么烦心事。作家夸她精神好,王敬棉回答:这里的水好土好环境好,心情舒畅,人就活得有精气神。你看看她,说得多有水平啊。但是王敬棉一提起公社对她的关怀照顾,立刻就热泪盈眶。她说像我这样的家庭,要不是大集体支撑照顾,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呢!

  像王敬棉这样的特困户,如果在其他地区,就是精准扶贫,恐怕也不容易啊!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周家庄这个最后的人民公社深得广大社员的拥护和爱戴。第十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韩平锁说:老百姓热爱大集体,拥护大集体,就因为大集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山里的女子都想往山外嫁,穷地方的女子都想往富裕的地方嫁。周家庄的女子往哪儿嫁?她们哪儿也不想去,嫁到外村单干多倒霉!外村男子想了个招,自愿上门当女婿。第九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翟振军说:我们这里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贫富几乎没差距,社会安定。外地人羡慕得流口水,想方设法往这儿落户,我们队总共430户,光上门女婿就有30多家。你看他美的,我要喊一声,翟书记请注意了,别美出鼻涕泡来呀!

  周家庄是神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全国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典范。从有关数据我们知道,自2007年起,周家庄经济获得了飞跃,集体经济不断地向更广阔的天地进军。农业旅游业除了麦种田、葡萄园、梨果园、苗圃以及观光采摘之外,进一步扩大奶牛场的规模建设,奶牛数量从300多头增加到1300多头,初步形成规模经营。社队企业除去原有阀门厂、印刷厂之外,新创建五金水暖厂、轧钢厂、建材厂、纸箱厂等十一家工业企业,另外还发展商业公司、建筑公司、服务公司等七家企业。通过自建公助,统一规划设计,建成独门独院两层居民楼64万平方米。近几年又建成40多栋可居住1800多户的周家庄新村;借助村建机遇,周家庄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和物业公司。集体积累日益增大,周家庄成立了自己的农村信用社,发展金融业务。新的时代,新的思路,新的拓展,周家庄人民正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大道上迅跑。

  周家庄人民公社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田间地头村庄树起很多鼓舞人心的标语牌,既有愚公移山、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王杰等英雄形象,亦有领袖语录,很是鼓舞精气神。周家庄广播网已经延伸到田间,劳动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听到新闻,听到催人奋进的红歌。光辉思想保留在周家庄人民的脑海,主题宣传回荡在沃野之上。几十年来这里没有两极分化,没有黄赌毒,没有犯罪,劳动人民依旧那样纯朴勤劳。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以为这里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催人奋进,让人向往,流连忘返。周家庄人民公社的模式颇具潜力,等待一切向往者智慧者研究者前来深入研究深入挖掘,让美丽的故事朴实的思想广泛传播,让神州大地鲜花灿烂。

  贰

  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希望让柳黪灵魂来了兴致,就催促杨树榛灵魂再讲一个故事。杨土改说舅舅先抽棵烟,让我老爸歇歇。我到过华西村,让我给你讲讲华西村的故事岂不更好?杨土改巧妙地把事儿截了过去。柳黪灵魂呢喃,什么华西村?我知道天津有个大邱庄,大邱庄有个禹作敏,怎么就没听说过华西村呢?杨土改微微地摇了摇头,将浓烟喷在柳黪灵魂的脸上说:大邱庄嘛,因为禹作敏的缘故,变成了华西村的陪衬。有位记者曾说这事在当时无可回答,那时候领导执政特色就是创新,而创新隐藏着极大的随意性,有如名言摸着圆圆过河。真有趣儿,最大限度保持诚实勇气的记者的评价竟然也隐含着极大的随意性。你猜,记者又说些了什么?他说既然如此,那么改革初期选择这号人物作为象征也就成为了必然。象征在春天以悲剧的方式告终,也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我问你,吴仁宝也是农民,为什么会有另一种表现呢?冷不丁,杨土改提出个略显深奥的问题。柳黪灵魂毫无准备,想不出缘由,就直了眼。杨土改得意了,多么傲慢的舅舅啊,终究没能逃脱他的手腕,他只要问住谁就能牵住谁的思维,现在他就让舅舅跟着他的思路走。烟雾里,灯光幽幽,谈话的气氛愈发显得神秘。杨土改挺了挺胸脯,大嘴巴显得格外突出,自信的声音充盈了柳黪灵魂的耳鼓。实际上华西村并非一下子冒出来,全国那么多村庄,为啥华西村就这么出名?就这么富裕?要我说,这和村书记吴仁宝目光远大艰苦实践有绝对关系,他不愧为这个传奇的核心人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吴仁宝被大寨精神感动了,他在社员大会上宣读了通讯《大寨之路》,和党支部一班人制订了《发展规划》。有人讽刺他吹牛,他却毫不在乎,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家乡的山河。挖水渠,建机灌站,苦干三年,终于做到了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华西村从此成为了先进典型,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有新华日报经常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即使那个时候也没有中断。有些人并不了解真情,说吴仁宝偷着干顶着干。否。袁宝华同志说文化之前,苏南社队企业刚露头,他们就有调查报告介绍华西村。毛主席审阅报告之后欣然批复: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你看,这就是历史。一直到今天,华西村依然坚持集体所有制,继续实践共同富裕的道路。

  可是到了一九八〇年,县委书记吴仁宝不知因为啥失去了县党代会代表资格。上级安排他到地委担任农工部长,他拒绝了,要求回到华西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八十年代初,到家兴起,到底分还是不分?吴仁宝思忖几天几夜,最后决定将五百亩农田交给三十名种田能手,其他人员全部转移到社队企业上面。吴仁宝的这一做法招来非议,有人说他极左。吴仁宝发动村民讨论,老年人怀疑:平均半亩地,人人种田,能致富吗?年轻人实话实说:产经到家,怎么实现专业化?吴仁宝更是忧心忡忡:分田散伙,哪儿有集体的力量大?人家分,我们不分,是不是也是实事求是?到了一九八七年,华西村实现了亿元村的目标。吴仁宝说:人要有信仰,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我若动摇了,华西村怎么办?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奋斗者有了信仰,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几十年里,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农民,努力实现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吴仁宝始终坚持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理想和信念,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把华西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现代农民。吴仁宝让强村富民的美梦变成华西村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不断克服困难,砥砺奋进,向神州亿万农民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农有工,有商有学,学有优教,教有思想,勤劳有酬,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的可学可做的模式。

  吴仁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信仰铸魂,对社会主义忠贞不二,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吴仁宝一生荣誉无数,但他说最满意最看重的还是先进共产党员这个称号。2007年4月3日上午,华西村400多名党员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吴仁宝和党委书记吴协恩的率领下,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吴仁宝叮嘱华西人富了要做到三个不能忘,即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2001年吴仁宝倡议一分五统,把周边相对落后的农村联合起来,组建大华西,帮助其他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泾浜村民周虎说:现在一年挣10万元,以前几年也挣不了这么多的钱。吴仁宝积极推动挂钩扶贫以及开发扶贫,建设省外华西村,每年邀请西部地区村支书到华西村免费学习培训,带动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

  吴仁宝努力实践两个务必精神,无论建村之初还是富裕之后,始终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各级政府给吴仁宝颁奖一点三亿元奖金,全部留给了集体。华西村民陆陆续续搬进了别墅,而吴仁宝和他老伴却一直住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造的旧房子里。吴仁宝一生为民的追求,让老人永远活在了农民的心里!

  华西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不跟风,走自己的路。吴仁宝说,如果华西村转了,很可能会出现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我吴仁宝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那样的话,就会出现弱势农民,两手空空。我们需要共同富,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吴仁宝说得实在:我们华西村一直不在大模式当中,却另有一种模式就叫特色,讲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华西村的发展,没有依靠国家的扶持,从来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钱,而是积极为国家作贡献。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益的一面旗帜。作为共产党员,要让老百姓先富,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叁

  榜样的力量

  中原大地有一块被人称之为人民公社好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块地上的人民永远铭记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这个人就是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史来贺曾经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20世纪60年代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等人一起被中共中央组部命名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之前,七里营一带一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居住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人们都知道,刘庄是远近闻名的长工村佃户村。但是,解放以后,刘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史来贺这样的带头人,有了值得群众信赖的领导班子以及干部队伍,六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坚持共同富裕。

  在新乡市,史来贺被人们称之为五十年红旗不倒的老书记。这是刘庄村以及七里营镇村民对史来贺最真挚最恰当的评价与褒奖。史来贺之人透明得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够看见史来贺的大公无私、清政廉洁的形象。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够看见史来贺的共产党员本色和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够看见史来贺几十年走过的足迹,追求真理,保持信念,始终带领刘庄村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绝不动摇。

  刘庄村同样透明得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够看见刘庄村的苦难史,方圆十余里最穷困最悲惨的景象。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够看见刘庄村六十多年来行走过的道路,无论风云怎样变幻,在史来贺书记的带领之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把刘庄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1951年史来贺带头成立了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到了1953年初,刘庄村已经办起了36个互助组。1952年史来贺当选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真正的带头人。1953年春史来贺又组织成立了农业初级社,1955年粮食亩产达到177公斤,皮棉亩产达到21公斤,牲畜由100头发展到180头,公共积累达到4万元。

  1956年史来贺又带领村民成立了高级社,大搞农业试验,皮棉亩产达到了53.5公斤,粮食亩产达到了215公斤。1958年七里营地区棉田发生大面积毁灭性棉花黄枯萎病,成片的棉花烂根枯死。史来贺带领科研小组向黄枯萎病宣战,培育出抗病高产的新品种。以后又以刘庄1号作为母本,杂交培育出抗病优质高产的刘庄3号,让刘庄大队棉花生产摆脱了黄枯萎病的威胁,年年丰收。因而刘庄3号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史来贺率领刘庄大队干部八次上虎头山参观学习。学大寨就是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他们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打机井,架电线,实现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1964年,刘庄大队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畜牧生产,饲养奶牛。70年代中期发展社队企业,创建汽车喇叭厂造纸厂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借助集体经济的优势,又成立了刘庄农工商总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刘庄村集体经济巩固,实力雄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到家风把史来贺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刘庄村到底该向哪儿走?史来贺与党支部成员反复研究文件,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话一句话地学。文件说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史来贺就问大伙儿啥叫实事求是?啥叫因地制宜?刘庄村是啥形式?刘庄村是啥实际?刘庄村有两台收割机播种机,农田连片,百亩以上农田有九块,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倘若到家,影响机械化进程。兄弟村一分了之,几亩地用不上大型机械,不得不低价处理,损失太大。刘庄村部分人已经转到副业,集体经济有基础,如果分了,影响工副业发展,阻碍生产力进步。党支部一班人吃透了精神,认清了形势,史来贺就把文件交给群众讨论。史来贺问农民,咱们是不是也分了?分了自由,想干就干,想歇就歇。农民说不中,地分了,拖拉机怎么办?用锹挖,那不是倒退吗?结果没人愿意到家。刘庄村不是世外桃源,但遇事有主心骨,不听风就是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让群众共同富裕,因而千变万变,共同富裕不能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庄村又积极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工程,兴办新乡华星药厂。90年代生产规模扩大,既生产原料药又生产成品药,朝外向型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品的生产基地之一,出口创汇名列全国医药行业前茅。与此同时,刘庄村还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在北京建立相关产品的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研发基地。

  在刘庄村,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副业的生产,副业的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工业发展了,反哺农业;以工养农,以工建农,科学种田,最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长期以来,老书记史来贺同志非常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他与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约法三章,不准搞特殊,不准谋私利,不准脱离群众。他与村干部共勉,努力做到五不怕即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惹人、不怕困难、不怕熬夜。他与干部实行五免职,即凡是违反规章制度者违反村约者免职,凡是搞派性闹不团结者免职,凡是争名争利争地位者免职,凡是打击报复敢批评敢提意见者免职,凡是敷衍了事不能尽职尽责者免职。史来贺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他将实践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思想和体会撰写成文章《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为农村党支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谈到史来贺精神,史来贺说:农村要抓好三个问题,一要抓好党组织建设,要有一个好书记,要有一个好的党员队伍,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就搞不好。二要把经济搞上去,没有经济,群众得不到实惠,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好。三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党风要好,村风要好,民风要好。广大群众要有信仰,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信社会主义道路。

  史来贺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什么是史来贺精神?史来贺精神就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西柏坡两个务必精神,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史来贺说,信仰和信念是个大问题,信仰和信念搞不清楚,就像人走路没有目标和方向。共产主义不是空想,咱们要靠智慧,靠双手,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又说,搞集体经济,就得有集体主义思想;搞共同富裕,就得有共同富裕的理想。还说,做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做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能变。如果不能让老百姓越过越好,我们就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

  史来贺用史来贺精神教育干部。张贵龙曾经担任过刘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深有体会地说,解放前,农民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我们积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发展集体经济,就不会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我们走集体化道路,共同富裕,就不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

  张秀贞在20世纪50年代就担任了刘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他对刘庄大队的历史极为了解,他这样总结说,刘庄人爱党爱国爱集体的这种思想在1956年就扎下根来了。高级社遇上了天灾,大水淹了庄稼,有人想逃荒要饭,史来贺书记说:1942年河南闹旱灾蝗灾,刘庄村一年饿死72口人,五家绝户。现在有共产党领导,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灾荒,我们保证不饿死一个人。在史来贺书记的带领下,刘庄人种萝卜,做豆腐,到新乡火车站搬运货物,到了年底,家家吃上了饺子和白馍。只要与1942年作对比,你就啥都明白了。这就是刘庄村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原因。

  刘庄村有个青年说,我母亲劳动能力不强,害怕到家分田。幸好刘庄村坚决走集体化道路。实践证明还是集体致富好,集体能够帮扶弱势群体。我爷爷是个哑巴,只会干活。我爸爸去世早,我妈妈农活差。村里每年都给我家补助。我爷爷就教育我要我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为村民办事。就大多数农民来说,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民富国强的远大理想。

  刘庄村人民富了,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带头人的坚定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靠的是史来贺精神的强大感召力,靠的是刘庄村农民一心一意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信仰!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谈起刘庄村就激动不已,说刘庄村的示范作用非常强大,不仅影响了七里营,甚至影响了整个新乡地区,包括龙泉小冀,到处都是兴旺。只要不带有偏见,每个踏进这块土地的人,都会被社会主义集体道路的魅力所感动。南新庄村党委书记说得更实在,他说我很羡慕刘庄,从当干部那天起就想能跟他们一样多好啊。新乡县委书记则说,七里营镇开展党的建设,就依据了史来贺精神,我们一直宣传,作为带头人,他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

  黄河北岸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有48个自然村,8万多人口和9万多亩耕地,长期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多数,完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但它在近60年的时间里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到2007年,七里营镇给国家缴纳的税金已经达到了3.06亿,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五位。如今集体经济已经发展出强大的力量,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靠集体的力量就能办成。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集体经济就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但是七里营的集体经济不是这样,人人勤劳,村村和谐,在养老、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都有了保障。七里营人说,财产富不算富,精神富是真富。只有钱算不上幸福,精神健康才幸福。如果有钱了就横行乡里,吃喝嫖赌,不行正道,伤害社会,这算啥东西?生活富裕了更要注意建设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了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文章即将结束,柳黪灵魂又来了,飘忽不定,黑脸蛋一会儿朝天,一会儿朝地,忽然大喊:农民兄弟,你们看清楚我写的这些话了吗?你们认可它的含义吗?你们还需要补充什么吗?我清楚地知道,如今,伟人的农村思考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实现的基础,但是在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庄,比如周家庄、华西村、刘庄村、南街村、南山村、洪林村、兴十四村,等等,不是早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就地城镇化,不是早就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伟人的农村思考并非幻想,他的这一思考有着深厚扎实的实践基础,符合神州大地发展的实际希望,完全可以变成美好的光辉灿烂的现实!

「 支持乌有之乡!」

太阳成集团-44118太阳成城集团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太阳成集团的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相关文章

老金大散文|京华三部曲续鉴《攀上高山的灵魂》第五卷第五章 两极之极

老金大散文|京华三部曲续鉴《攀上高山的灵魂》第五卷第四章 天地之间

老金大散文|京华三部曲续鉴《攀上高山的灵魂》第五卷第三章 物欲横流,骑虎渡海

最新推荐

习近平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举行会谈

《毛岸英》第12集

《香山叶正红》 第17集

两日热点

混合所有制不能一路向右

如何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

《中越联合声明》宣告美国在越南的两手策略全部破产

网站地图